
202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公开出版发行。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下简称《编年史》)是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体量最庞大的一部编年体党史基本著作。这部29卷本、共计900多万字的大体量正史巨著,集政治性、权威性、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于一体,以编年体为主并辅之以纪事本末体,详细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恢宏历史。 作为一部全面反映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多卷本党史基本著作,《编年史》是一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扛鼎巨作,是增强历史自信、明确政治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是面向大众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的党史读本,也是广大党员应时常捧读的案头书,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权威教材和基础读本。《编年史》对多处可靠来源史料归并整合,提炼归纳其精要,以日系月,以月成章,以年成卷,寓论于史,填补了党史研究的空白,揭示了重大历史进程表层背后的本质,赋予这部巨著鲜活的生命力,具有权威翔实、体裁创新、逻辑清晰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在整部书中关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萌芽、建立和发展的描写上尤为明显。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党的组织力量薄弱,主要以地下活动为主,加之亲历者较少、历史久远,这段历史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挖掘的重点。而《编年史》对这段历史翔实的描写,着实是研究该阶段历史的权威参考,对于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忘来时路、走好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以正史的权威性突出关键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历史定位。《编年史》全面准确生动地记述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萌芽、建立和发展脉络等历史事实,充分还原和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纷繁鲜活的画面。如1920年2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条目,不仅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为躲避反动军阀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到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细节,还以赵世炎的笔记、高一涵关于李大钊同志事略的演讲从旁佐证,对“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一重大党史事件自然推进、依次登场、徐徐展开,呈现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精彩交互。二是以体例的创新增强建党初期历史事件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和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主要任务。该书在坚持编年体编写规范的同时,适当采用纪事本末体写法,准确交代某一时段历史背景,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断开记述,实现了多条历史线索的齐头并进。比如,1920年5月1日,各地各界隆重纪念国际劳动节。该书打破空间限制,采用纪事本末体写法,从陈独秀联合工界团体在上海筹备召开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通过《上海工人宣言》,讲到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发表演说,再到广州举行的5万人纪念大会,以及描写了《新青年》《晨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申报》《时报》《新闻报》等多家报纸刊登庆祝报道和纪念文章的盛况,说明了此次活动对工人运动觉醒的重要意义。紧接其后又一气呵成编写了5月8日至6月11日开滦煤矿工人举行罢工的条目,展示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和历史影响,将读者带回到煤矿工人呼声震天的罢工现场,增强了内容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三是以清晰的历史逻辑展示全面恢宏的历史场景。《编年史》中以分条或者整合的形式表述各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过程,详略兼顾,历史逻辑清晰。1920年10月,李大钊直接指导和筹划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该条目不仅再次谈到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还提到了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对北京建党工作开展的促进作用,并交待了张申府、张国焘等关键人物往返上海和李大钊、陈独秀沟通联系所做的工作,后又以客观凝练的评论总结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开展的诸多工作。再如,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前后的各个条目,从各位党的一大代表抵沪、会议筹备、会议进行中的细节,再到参会13名代表的人生轨迹、党的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等,完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全景图,展示了历史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磅礴生命力。《编年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突出建党初期这个时段的重点内容,确保了这一阶段重大事件不遗漏,重要人物浓墨重彩,重要评价有权威依据,为我们研究河北早期农村党建历史提供了明确的参考和指导。该书1923年卷专列了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简称中共台城特支)条目,记述了弓仲韬和中共台城特支的革命活动,这是党中央批准出版的党史基本著作中首次记述我省中共台城特支活动。中共台城特支作为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开创了中共在中国北方农村党建的先河。弓仲韬作为中共台城特支和安平县委的主要创始人、冀中地区早期革命的发动者,在李大钊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他返乡后克服万难领导农村革命斗争、大公无私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千里寻党不改初心、失明后在家乡坚持力所能及地为党工作,充分体现了信仰纯粹、对党忠贞,心系苍生、胸怀大义,舍生忘死、不懈奋斗,历经万难、不改初心的政治品格,是映射燕赵大地百年的红色之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编年史》收录中共台城特支条目,不仅是在百年党史中补充了河北早期农村党组织建设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更是对我省党史党建研究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近年来,河北党史部门坚持深入挖掘新史料、拓展研究深度,持续推动弓仲韬与中共台城特支的研究宣传力度,推出一批精品成果。“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历史贡献——纪念中共台城特支成立100周年”座谈会在安平隆重召开,《台城特支——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中共台城特别支部的成立与发展》《弓仲韬:初心如磐担使命 历经磨难铸忠诚》等文章相继发表,《铭记:弓仲韬与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资料汇编与研究》辑印成书,学术研究型报告文学《寻找弓仲韬》、五集微视频《寻光——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创始人弓仲韬》、《党旗映初心——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创始人弓仲韬》“微党课”视频、台城特支纪念馆网络直播等各类宣发成果,进一步扩大了中共台城特支的影响力。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弓仲韬和中共台城特支的社会影响力还在不断提升。河北党史部门将持续做好弓仲韬和中共台城特支的史料挖掘与研究工作,以期更多的河北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通过《编年史》这类权威性的党史著作广为人知,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红色力量。
来源河北日报-07版:知与行-2025年02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