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普知识
一辆车藏“毒”百种 车内空气应受到关注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0日 来源:本站原创
在国外,车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公认的威胁人体健康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各汽车消费大国对此高度关注。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就曾出现过多起因车内空气污染伤人致死的事件。鉴于此,美国把室内和车内污染作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2006年,美国AnnArbor环境集团发布了题为“任何速度都有毒”的检测报告,称车内空气中的有害化合物含量是家居和办公室中的5到10倍。该集团采集了11个国际著名汽车品牌的车内灰尘样本以及挡风玻璃薄膜样本,经化验分析后显示,车内普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车内坐椅、地毯、扶手和电线胶皮等都会产生对人有害的化学物质。研究测试发现,新车出厂后车内有害气体的挥发时间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
欧盟环保部门和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并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的罚款,还要召回产品清理污染,甚至主要负责者将会被判刑。日本汽车生产厂商专门针对车内空气污染开发了一系列附属产品,包括带除菌功能的新型汽车空调等。韩国汽车比较接近日本车系,通过高科技自动监测空气质量。高档车还配备了空气质量传感器,一旦车外的空气质量超标,就会自动切断风门,阻止废气流入车内。2007年4月,美国生态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十大“毒车”黑名单,多个知名汽车品牌上了这张黑榜单。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车内空气质量的具体标准,加之家庭汽车市场的旺盛需求,促使很多汽车下了生产线就直接进入市场,完全没有经过专业部门的测试,各种配件和材料中的有害气体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的情况下完全留存在车内,而新车车主直接成为吸收者。据专家介绍,车内空气的污染源无处不在:操控台、坐椅,车顶毡、脚底垫以及零配件和胶水等汽车本身的物件都是在一刻不停地释放着有害气体。大量对人身体有害的甲醛、苯、甲苯、丙酮等物质充斥车内。
很显然,国内汽车生产商在从美、日、德等国家引进汽车制造技术的同时,治理车内污染的技术和意识却没有同步引进。
我国车内空气标准缺失
与国外二十年前就启动的车内空气污染治理相比,我国对车内污染的重视和治理显然起步较晚而且一直难产。由于《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迟迟不能出台,目前对车内环境的检测还主要是参照室内环境的检测标准。从2004年至今,有关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制标准的制定几经反复,却一直没有定论。
目前,中国汽车环境专业委员会已经成立,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当中。
各国对车内空气污染物有严格标准
由德国环保署与德国汽车制造学会联合制定的“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明文规定:一,汽车本身、装在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需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二,车内装饰,坐套垫、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低于“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比如车内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mg/m3。第三,汽车销售前还必须经过有毒空气释放期。日本汽车生产商在新车定型时还有专人针对“车内味道”进行感官评价。
如何知道车厢内有没有空气质量问题
若出现下列情况,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可能存在问题:上车后感到眼、鼻、喉咙不适;闻到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烟或潮湿而发霉的气味;在车厢内停留一段时间后感到疲倦、头晕或头痛。
如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保持车厢内干爽清洁。保持引擎调校于最佳状况。在可行的环境下,将新车的车门和车窗打开进行通风,以减低新装置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散发。
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空气清新剂,如果确实需要的话,必须参阅生产商的使用指南。
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剂清洁车厢内的装置、仪表板、地毯、车窗和铺地面的物料。
车内空气污染案例
2002年8月,北京消费者朱女士花4万多元购买了一辆国产奥拓轿车,同年9月底,朱女士发现身上有大量出血点,被医院确诊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发作并接受治疗。2003年3月,朱女士因医治无效病逝。朱女士的家属认为,朱女士的病情与其所购买车辆的车内空气苯含量超标有关。
2004年3月1日,上海消费者朱某购买了一辆别克凯越。车买后,朱的家人就发觉车内有浓烈的异味,开车时眼睛有刺痛、流泪的现象,时间稍长就会轻度眩晕。朱某3岁的孙子朱成由于好奇,经常乘坐该车或在车内玩耍。2004年3月下旬,朱成出现颈部淋巴结莫名肿大。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朱某的凯越车随后被检测出车内甲醛超标1.5倍,含TVOC量(即总挥发性有机物)超标6倍。
一辆车藏“毒”百种
一辆空间不超过5立方米的车内究竟“藏”着多少“毒物”?这个结果是一般人想不到的。1995年,新泽西州科学仪器公司的官员在对一辆全新的林肯Continental检测时发现,车内共有高达100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两个月后,这些物质的浓度虽然大幅度下降,但还是很容易就检测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境保护会议也指出汽车污染化合物品种太多,他们选择了优先考虑的28种化合物作为监测代表指标,而这只是车内“毒物”的一小部分。
车内有毒化合物的一大特点就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浓度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是车内材料有害气体的释放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有研究报告指出,当车内空气从26℃上升到63℃时, TVOC浓度至少增加5倍。我们检测中心的研究显示温度增加10℃,污染物浓度近乎上升一倍。在温度很高时,即使是使用多年的车辆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也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