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0日 来源:本站原创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衡水市老科协工作纪实
衡水市老科协成立于2009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全市老科协组织体系建设进展较快,到目前,已有6个县市成立了县级老科协组织。全市老科协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组织动员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科技咨询服务、科普知识宣传、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夯实基础,迅速进入角色 衡水市老科协工作得到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和各县市区老科协成立后,首先落实了办公场所、必要的办公设备,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机制。为加强老科协工作,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科协工作的意见》(衡办字【2011】10号),对做好全市老科协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冀州、枣强、安平等市县的老科协都落实了办公场所,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宽带网、办公桌椅、沙发等办公设备。制定了老科协机关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常务理事会议事规则,为老科协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级老科协组织都按照机关工作制度,坚持定期召开会长办公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研究工作,开展活动。
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助手 市老科协成立之后立即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余热,围绕衡水湖开发建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就引湖黄河水的防沙降沙问题到枣强、冀州、故城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充分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衡水湖引湖黄河水泥沙治理的调研报告,上报给市委市政府。该报告引起了市和有关县领导的重视,报告提出的关于改造卫千渠增加降砂功能的建议被枣强县委县政府采纳,这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已上报省水利厅。冀州老科协理事齐佩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冀州市旧城区改造的建议》,围绕突出“古城、古墓、古文化”的总体原则,对旧城街道规划、旧城墙恢复、周边景点挖掘改造等问题提出了多项建议。目前此建议还在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充实。
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助农增收 衡水市老科协的农业专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市老科协和枣强县老科协联合在枣强县恩察镇齐杨兴村创建了120亩甘薯种植示范基地,从河北省农科院甘薯研究所引进9个新品种的3.3万株种苗,育种10亩,创经济效益55万元。老科协会员王玉根自费建起了科普网站——冀州农民网;为激励广大农民依靠科技种田,王玉根每年拿出1万多元奖励科学种田和致富能手;他还研制出辣椒专用配方肥,预计可实现亩增加效益100多元,目前已投放市场;他正在办理天鹰椒“农超对接”工作,不久,冀州天鹰椒将进入全国大中城市超市。农民会员常双岐向农民义务传授种粮技术,自己试验示范玉米大小垄种植新模式,2010年创出亩产900公斤的高产量,2011年春节过后,他走村串户传授种植经验,受到农民欢迎。
围绕社会热点开展论坛 2010年4月,衡水市老科协组织农林牧等方面的专家围绕低碳农业问题,集中开展调研活动,撰写出了一批高标准的论文。5月份召开了低碳经济论研讨会,会上5名专家学者做了典型发言。其中由市农业老专家刘国兴撰写的《加快发展沼气产业,促进低碳经济建设》一文上报省老科协,在省老科协组织的河北省低碳经济论坛会上作为交流材料,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向全市发倡议书,开展抗旱宣传 2011年春天衡水市连续数月无降雨,冬小麦等秋播作物遭遇多年不遇的干旱,全市抗旱管麦任务非常严峻。为此,市老科协在《衡水日报》上向全市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发出抗旱管麦倡议书。号召全市广大老科技工作者要发挥熟知农情,深谙农业生产之道,深入生产一线,下麦田测墒情,开展调查研究,想农民所想,急农业所急,系政府所思,及时向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和技术建议,谋睿智,献良策;3月14日到15日,市政协原副主席、老科协会会长赵殿轩到冀州、枣强、武邑、安平四县市,就小麦苗情、墒情进行调研,与老科技工作者深入麦田,了解抗旱管麦工作进展情况。随后组织农业专家就小麦返青期管理技术问题召开了座谈会,起草了《关于加强我市冬小麦返青期抗旱管理技术的建议》上报市委市政府。该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周金中,政府副市长邹立基分别作了批示,要求市农牧局参考执行。(孙爱军郭玉梅)